2020年10月30日上午,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做客南京大学哲学系,并为我系师生分享了他多年来致力于经典诠释学研究的学术思考——“经典诠释与传统训诂”。本次讲座由我系李承贵教授主持。
首先,景教授从《说文解字》等文献材料对“训”与“诂”作了界定,认为“训诂”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接着,他对“训诂”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论述了训诂学发展史中的“清代训诂学”,认为此时期以王引之、俞樾为代表的训诂学是基于前人学术成果的总结,他们对训诂的体例、义倒和方法等提出了系统的见解,使训诂学上升到了一种理论探讨的高度。景教授还认为,近代的“章黄学派”(章太炎与黄侃)对现代训诂范式转化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其次,中国传统训诂学遭遇了内外之冲击、紧张,并在应对这些冲击、紧张时进行了自我范式的调整。对内而言,景教授指出,虽然在引进西方语法学、语音学、符号学和词汇学等语言科学成果之后,中国传统的音韵学、文字学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但是训诂学却很难从传统的材料中摆脱出来,融入现代语言科学系统之中。然而,通过对中国经典解释学与西方施莱尔马赫、伽达默尔等人诠释学的比较,景教授却得出了中国训诂之学与西方的“圣经释义学”及古典语文学是较为接近的结论。对外而言,景教授认为,历史上的汉宋之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疏离精神理解的训诂考据之学与发挥哲学思辨性的心性义理之学之间的紧张与张力。而正是这种张力使得宋明儒转向了轻训诂而重义理发挥的新的经学途经。
最后,在西学东渐的学术背景下,中国传统训诂学既需要与时代进行融合,又要建构当代中国哲学“新”的诠释学。景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要重新理解“诠释”的意义和建立“新”的经典诠释。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建构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诠释学方法的体系,既不能完全受制于西方诠释学方法论,又不能简单地、重复地回到经典文本的怀抱,而是要以中国传统经典为根本,充分吸收西学有利发展自己的因子,来建构当代中国的诠释学。
讲座结束后,景海峰教授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关于熊十力诠释思想、宋明理学中的经典诠释等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李教授作了最后的总结,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