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晚,南京大学哲学系“东林学术沙龙”博士论坛第三期如期举行,马兰兰博士后作了有关先秦儒学的学术报告。
首先,孔子之学以“仁”为核心,而“仁”具有“易”与“难”两个向度。一方面,“仁”切近生活实际,始自人伦至亲之亲爱,因而孝悌等伦理道德便成为求仁的入手处。也就是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成仁”理想可学而至,其涉及到经验生活中的修德、言政事、克己复礼、爱人知人、立人达人等方面,此为“仁”之易。另一方面,“仁”亦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如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成仁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甚至杀身成仁,此为“仁”之难。
接着,马博士指出,孔门弟子中颜回最受孔子赏识。颜回十分好学,能够闻一知十,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这种好学并非出于强迫,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乐学。在一箪食、一瓢饮的陋巷之中,颜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安贫乐道的背后,所乐的正是孔子之“仁”。也就是说,好学、乐道的颜回,以成仁为理想追求。
实际上,孔子之“仁”与“求仁”方法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断层。一方面,成仁境界乃自身内在体验;另一方面,成仁境界亦具有外在化的标准。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张力,恰构成“仁”与“求仁”之间的断层。从“克己复礼”与“为仁由己”的角度看,其心三月不违的颜回,其德近仁而非至,只有克己复礼的为学工夫继续进行下去,才有可能达到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境界,但并非真正地达到,通过求仁的为学工夫,或许仅能无限接近成仁理想。
最后,马博士与在场师生就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忠孝、道德教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学术氛围颇为浓厚。
撰稿:南京大学哲学系 杨晓薇
编辑:盛丽萍
审校:代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