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儒学学会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本学会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本学会学术活动  
    国内重大学术活动  
    兄弟团体儒学活动  
    国际儒学学术活动  
     
    本学会学术活动
    【讲座回顾】良知呈现论批判
    发布时间:2019-09-17 18:45:48  浏览次数:719次

    2019年9月16日晚,南京大学哲学系“东林学术沙龙”博士论坛第四期如期举行,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海超作了有关“良知呈现论批判”的学术报告。



    首先,李老师由现代新儒家对良知呈现论的普遍认识以及良知假设论的反叛而引入。良知呈现论是现代新儒家学者们接续宋明理学的一种普遍的心学路径,李老师概括性地举出了熊十力、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等诸家思想围绕该主题的相似性解释。然而在20世纪初叶,冯友兰在与熊十力交谈时曾提出一个命题:良知是假设。在牟宗三对此事的回忆中记载,“熊先生听之,即大为惊讶说:‘良知是呈现……’。” 事实上,在牟宗三对于熊、冯二者良知呈现与良知假定的分歧的记述中,良知假定的论说在当时甚至是一种“笑话”。可以认为,良知呈现论是现代新儒家哲学的较为普遍的一种共识。

    进而,李老师接着冯友兰的观点而谈了对于良知呈现论路径的认识。他认为冯友兰对良知呈现论的批判不是误读。甚言之,当代儒学的发展应该走出宋明理学的范式,去接洽经验世界和生活场景。李老师遍举了良知呈现论的三个面向及冯友兰的批判:其一是良知乃是本体。冯友兰认为作为“宇宙的心”的良知是没有的,而作为“宇宙中的心”是有的,但是却不具有本体地位。其二,心具全理。冯友兰认为良知不可能具足全理,它是有限的。其三,良知呈现。冯友兰认为良知并非纯粹依靠顿悟的,因为“负的方法”必须在思至穷尽处发端。



    有见于此,李老师认为良知作为存在和价值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其一,良知作为一种德性范畴,无法担当存在的本体。因为德性本身是有限的,不具有本体的规定性,故此以良知为本体开显的只能是善象,不能创生出完全的存在。所以,良知没有作为存在之本体的合法性。其二,以道德构建形而上学的意图本身即是观念自身的倒错。依我们的经验,很多道德观念本身是形而下的,比如“义”。思孟学派尝试将“义”内在化,但事实上它无法内在化,必须经由外在的行为、后天的刺激或者积累式的重塑才能实现“义”。道德本身无法构建“道德形而上学”,这是一种观念的误用;如有可能也只可能参与构建“道德的形而上学”。因此,良知作为价值本体也是必须商榷的。否则从现象上看,为何历代大儒对良知的论说众说纷纭?为何同样的良知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最后,李老师表示,一个无限者是无法被有限者来经历和诉说的,良知作为道德形而上学无法为存在和价值立法。换言之,良知或许可能呈现,但并不一定是先天的,更不可能是本体。进而他提出,哲学不接洽形而下的生活与经验,就只能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当前对于宋明理学的研究需要把道德“看低一些”,正如对待启蒙时代的理性一样,道德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祛魅”。

    此外,李博士与在场师生就道德系统离开历史语境能否成立、如何看待麦金太尔对情感主义的批评、如何利用经验主义和逻辑观念对观中国哲学传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学术氛围颇为浓厚。



    撰稿:哲学系 赵哲轩

    编辑:盛丽萍

    审校:代玉民



    上一篇: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主任Albert Welter教授到访南京大学哲学系
    下一篇: 【讲座预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和实践能力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江苏省儒学学会 版权所有 网址: www.jsrx.org.cn  备案号 苏ICP备19012975号-1

    学会办公室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哲学楼354室  联系电话:13815889458。


       技术支持:南京成旭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您是本站第452179位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