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三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问道向黔——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主题采访活动在贵阳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集聚贵州,重走500年前阳明悟道之路,共论阳明心学。动静小编邀请到了南京大学教授 江苏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承贵在活动开始之际为我们解读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
南京大学教授 江苏省儒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承贵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贵州是王阳明心学的发源地,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发芽于贵州,典型标志是“龙场悟道”。因此,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问道向黔——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主题采访活动”,其意义既是丰富的,亦是深远的。具体而言,约有如下几点意义。
第一,开辟了纪念心学家王阳明先生的新模式。
大家知道,在近10余年阳明学复兴的热潮中,纪念王阳明的形式丰富多彩,比如学术会议、著作出版、课题竞标、兴办书院、书法展览、古镇建设、博物馆打造等等,这些形式对于纪念王阳明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但重走阳明悟道之路是一种全新的纪念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身临其境,亲身经历阳明走过的坎坷道路、亲身感受阳明遭遇过的喜怒哀乐,亲身体验阳明问道求圣的心路历程,它具有直接性、亲切性、鲜活性,将极大地拉近我们与阳明的距离,从而成为一种特殊且有效的纪念王阳明的模式。去年我到韩国成均馆大学访问,有位女博士跟我说,她读王阳明的著作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我想,她若是今天跟我们一起重走阳明悟道之路,肯定会泪如雨下。因而我希望以“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主题采访活动”为标杆、为起点,凡是阳明先生走过的地方,诸如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江苏、安徽等地都应积极地筹划、安排这种模式,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人、真人、圣人的纪念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称此次活动为“开新之旅”——就是肯定此次活动在纪念王阳明模式的开新意义、范式意义。
第二,有助于认清黔中王学在阳明学谱系中的地位。
在学术界,谈到阳明学,大家都会自然地想起江右王学、浙东王学、泰州学派、南中王学、楚中王学、粤闽王学等,唯独没有黔中王学,这的确是个严重的失误,如果阳明先生知道也会不高兴。怎么将他的学术生命的起点——黔中王学切割掉呢?而本次重走阳明悟道之路活动,将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的种子已在贵州播下并发芽,比如,“圣人之道,吾性具足,不假外求”;比如,“知行合一”;比如,在理解“格物致知”上给席书的启发;等等,都是在我们即将走的阳明之路上发生的事情,而这些概念或命题隐含了后期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基本思想,“龙场悟道”则是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因此,我们这次重走阳明悟道之路,可以帮助人们准确认识黔中王学在阳明学谱系中的开端地位。阳明学虽然派别众多,影响深远,但阳明学的种子是在贵州播下的,这也是贵州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因此之故,我又称此次活动为“清源之旅”——就是对黔中王学在阳明学谱系中的地位予以澄清。
第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王阳明心学的精神,学界有许多概括,本人曾将阳明心学精神概括为“主体精神、平民精神、启蒙精神、淑世精神”等四大精神,这些都是由阅读阳明著作悟得。我想,这次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不仅会让我们对这些精神有更切身的体验,而且会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精神内涵:比如乐观精神、亲民精神、廉政精神等。王阳明从浙江来到贵州,不远万里,克服重重困难。来到贵州后,遭遇居无住所、朝不保夕、语言不通、蛇虺魍魉等困难,但他非常乐观,所有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体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初到贵州虽然很艰难,但由于王阳明的乐观心态、平易近人的品质,很快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王阳明对当地老百姓非常关心,教育他们子弟识字念书、与当地老百姓一起种地,与他们打成一片,显示了亲民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阳明与当地的官员也逐渐熟悉起来,有些官员或出于善心,送来礼物以救济阳明生活。比如,宣慰使安贵荣就送给王阳明柴、碳、鸡、鹅、米、金帛、鞍马等,阳明的确需要接济,所以将基本生活用品柴、碳、鸡、鹅、米等留下,但将金帛、鞍马等贵重物品归还。阳明认为,贵重物品超出了救济范围,所以要物归原主。可见,王阳明不贪,真正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也就是我们今天宣传的廉政精神。这三种精神都是阳明心学精神的基本元素,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精神。我想,通过重走阳明悟道之路将这些精神加以传播、弘扬,必将对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我又称此次活动为“励志之旅”——就是通过重走阳明悟道之路,引导、激励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第四,有助于推动黔中王学的研究和传播。
到目前为止,黔中王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贵州籍的学者,比如张新民、王晓昕、王路平、赵平略等中年学者,再如陆永胜、任建、张明等年轻学者,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毫无疑问,我们过往的研究,基本上是文本的研究,较少涉及田野调查、较少涉及思想考古等方法,这方面的欠缺或许给理论研究带来一些困难。比如,王阳明来贵州境内的确切时间、在贵州前后停留的确切时间、离开贵州的确切时间等,可以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那么,我们能否通过重走阳明悟道之路获得有价值的史料呢?我很期待。另外,思想史研究必须回到它的原有场景,其结论才可靠。就是说,我们的黔中王学研究所获得的观点、结论是否与本来的社会历史场景相符?这就需要再现历史场景。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也可能对于黔中王学研究起到深化意义。此外,经过贵州学者们的多年经营,经过贵州各高校、各文化单位的努力工作,特别是孔学堂的贡献,“黔中王学”已经为海内外学者所知晓。但还需实现“创造性转换”,让黔中王学走出象牙塔、走出学术圈,走向广大的社会,走向普通民众,就像本次活动邀请函所说:“要引导全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我想,通过此次重走阳明悟道之路活动,经由各位学者的精彩讲解,借助各位媒体人的才华,充分应用现代媒介的功能,黔中王学的思想与精神必将播洒于广袤的神州大地,必将深植于广大民众的心灵,并作为贵州的文化符号笑傲学林。因此,我又称此次活动为“笃学之旅”——就是深化黔中王学研究,扩大黔中王学影响。
第五,有助于扩大贵州旅游文化的影响。
阅读过王阳明诗文就知道,阳明的贵州之旅虽然历经坎坷,但对贵州的自然风光都是热情地讴歌和尽情地欣赏,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栖霞山》“宛宛南明水,回旋抱此山”,比如《山途二首》“上山见日下山阴,阴欲开始日欲沉”,再如《陆广晓发》“初日曈曈似晓霞,雨痕新霁渡头沙。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等等,都充分展示了阳明对贵州山水的迷恋和喜爱。但阳明的贵州之路也是悟道之路,阳明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在对人生、社会、国家等问题进行思考,写下了许多充满人文情怀的诗文,比如《过天生桥》“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徒闻鹊驾横秋夕,谩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再如《溪水》“年年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因而王阳明的贵州之旅,可以说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不难想见,我们这次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不仅可以尽情地欣赏贵州山的秀丽、水的甜美,和风土人情的温馨,而且可以追忆阳明当年求学问道的心路历程。因而重走阳明悟道之路,自然也是对贵州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文化的认识和欣赏,甚至可以开辟一条“阳明悟道之旅”的旅游线路,从而将贵州旅游文化的知名度推向新的台阶。因此,我又称此次活动为“陶冶之旅”——就是让我们的性情得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双重熏陶,享受“天人合一”之美趣。
原文出自动静听新闻
|